首页 > 正文

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意见-2013年4月16日

作者:时间:2015-10-21点击数:

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意见-2013年4月16日
添加时间:2015-10-21 阅读次数:310

甘发改高技〔2013〕601号

省直有关部门,各市、州发展改革委,国家级及省级开发区管委会:

为贯彻落实《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决定的意见》》(甘政发〔2010〕112号)、《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甘政发〔2012〕101号),引导创新主体行为,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制定本意见。

一、重要意义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推进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阶段,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系统推进创新平台建设、营造创新氛围、调动创新积极性,促进科技和产业之间的联系,加速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和产业化,对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是我省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能源约束和生态环境压力加大,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构筑产业竞争新优势,已经成为我省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是催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举措。在世界范围内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之际,经济、产业的竞争正在逐步前移到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的竞争,通过新材料、新能源、信息、生物、先进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创新能力质的飞跃,催生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地区实施产业结构重大调整的重要手段。

(三)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是构建创新型甘肃的关键环节。在全球经济大调整大变革的格局中,选择科技资源比较集中、创新活力比较充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构建竞争新优势的突破口,是建立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基础和条件保障。

当前,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仍显滞后,缺乏系统性、前瞻性布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创新载体不够多,企业创新动力和活力不足,创新人才不适应,持续投入机制尚未形成。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站在全省实施转型跨越、富民兴陇战略的高度,以战略眼光和开放视野,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和优势,着力加强薄弱环节,围绕建立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平台、工程化验证平台、区域创新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全面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二、工作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促进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把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和创新集聚的着力点,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信息和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为突破口,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创新资源分配机制,促进创新资源合理配置,以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为重点,增强创新主体活力和动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全面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和水平,为培育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产业竞争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

产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重点建成10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组建10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使产业技术创新、重大技术装备研究和重点工程设计的支撑条件更加完善。

创新主体实力不断增强。进一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大中型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达到1.5%以上,行业骨干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的比例达到100%,重点建成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关键核心技术有效供给能力明显提升。

产业协同创新机制更加完善。支持建成10家以企业为核心的产业战略联盟和技术标准联盟,支持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深化合作,推进形成由企业选题、产学研协同攻关的创新模式,掌握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知识产权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技术标准。

人才支撑和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创新人才队伍结构更加合理,涌现一批高端创新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和创新服务人才。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加强。专利质量和专利技术实施率明显提高,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件以上。

公共技术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依托大中型企业和骨干科技中介机构,建成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面向创新型企业提供科技咨询、研发试验、检验检测、新技术推广、技术培训专业性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大幅度提高。

三、工作重点

一)产业创新能力建设

面向全省培育和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信息技术和先进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需求,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创新资源,瞄准国家创新平台的目标和标准,部署一批前沿技术研发平台,完善一批产业关键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一批工程化验证平台,推进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战略层面深化合作,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发,解决重大产业技术问题,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前瞻布局,支持企业掌握一批主导产业发展的知识产权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技术标准,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成果应用示范,支持商业模式创新,强化政府采购引导作用,建设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示范型创新创业基地,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水平。通过提试验试用条件、实施示范工程等方式,支持重大创新产品的试验试用及推广应用。

(二)创新主体能力建设

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承担或参与国家工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中试和技术转移平台建设。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扶持力度,支持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创办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支持有条件的行业骨干企业组建工程研究院,鼓励技术创新基础好、成长性突出的中小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加强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支持省内企业与境外企业联合研发共性先进技术、新产品以及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省外企业在我省建立研发中心,开展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研发。

(三)区域创新能力建设

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优势创新资源,积极推进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建设。鼓励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充分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采取多学科交叉的方式,牵头组建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技术联盟,鼓励与东部地区人才、技术和设备等创新要素进行对接,加强产业配套创新能力建设。鼓励创新资源密集的区域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支持具有特色创新资源的区域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利用区域产业特色和创新资源优势,围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特色优势资源加工创新创业基地。依托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开发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创业示范园,加快创新支撑条件建设,探索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模式,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增强园区自主创新和持续发展能力。

(四)创新服务能力建设

利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开发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创业示范园的平台作用,为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提供科技文献、认证测试、创业辅导、成果和产权保护、融资等公共服务。在中小企业集聚区布局建设一批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增强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服务创新支撑能力。支持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完善第三方信息化应用服务平台,搭建行业应用平台。积极推进科技中介机构发展,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不断提升创业服务、投资服务、信息服务、政策咨询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发挥行业协会、学会和产业组织作用,加强对中介服务机构的指导。支持和鼓励企业做好有关专利、技术标准、原产地保护、商标、独家生产品种等知识产权的申请、保护、应用和管理工作。支持企业开展品牌创建、品牌宣传、品牌维护等活动。

(五)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把招才引智作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动力,不断完善有利于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政策措施。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骨干企业,采用搭建载体、提供平台、就地培养、大力引进等方式,加快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产学研合作项目为纽带,建设一批工程创新实训基地,培养造就一批创新型企业家人才、高层次领军人才、基层年轻科研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加强基层技术推广人才和生产一线人才队伍,提升科学素质和劳动技能。建立健全鼓励科技人才柔性流动的机制,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创新人才双向交流。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层次人才特聘制度,拓宽人才选拔和培养渠道。鼓励有科技成果的科技人员到我省创业发展,鼓励高层次人才投资创业。支持省内高校设置和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支持符合条件的单位申报建立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探索创新人才收入分配方式,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

四、工作措施

(一)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把理顺体制机制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坚持全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门协调会议制度,加强组织领导、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及时研究解决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重大问题,统筹省政府各部门和地方政府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管理。进一步解放思路,深化改革,以投融资、产学研合作、创新企业建设、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为切入点,不断完善推进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营造具有甘肃特色的创新文化氛围,加速创新成果的资本化、市场化、商品化和产业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

(二)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调动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构建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体系。利用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省级财政性资金,组织实施战略性新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专项,支持产业创新平台的条件建设、关键技术研发、创新成果产业化推进和高端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政府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机制争取信贷资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三)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充分发挥政府、市场、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积极作用,形成共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强大合力。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弘扬创新创业精神为中心,在全社会营造崇尚成功、宽容失败、鼓励竞争的创新文化氛围。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科学研究机制,形成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创新创业氛围。通过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和社会氛围,调动和保护科技人员勇于竞争和持续创业的热情,打造和提供科技人员创业、企业家成长的广阔空间和舞台。

2013年4月16日

地址:兰州市七里河区兰工坪路287号兰州理工大学逸夫科技馆

Copyright©2016   版权所有  甘公网安备  62010302000722号